最深刻的是“院长、书记”论坛上那一次机智幽默的演讲和答问,那一时刻,他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学者。当我们面对面采访许为民院长时,记者觉得更像是一次倾听,倾听他用哲学的思维谈治校、谈治学、谈生活,这一次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许院长的博学谈吐和分析问题时深入浅出的思想魅力。
治 校 有 心
有人说许院长治校有方,他却认为说不上有方,但可以说“有心”———用真心、诚心、全心去管理这个万人的大学。名城名校携手共建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6年多来取得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向特色鲜明、稳定地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目标奋进的途中,作为学院院长,许为民肩负了领导全院师生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重任。
先学工科、研究生攻读科技哲学的他,把哲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带到学院的建设中来。许院长从三本院校的特色出发,确立了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他告诉记者,小学课本里《千人糕》的故事一直影响着他,一块小小的糕点汇集千人的智慧。他认为做人、做学问亦同于做糕,一个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必然是应用外向的复合型人才。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学院在日常的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已经毕业的三届本科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就业率居省内70多所高校前列。
对于学院的发展建设,许院长总是在不断思考。许院长感慨,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必须提高学院和学生的自身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列为六大民生问题之首,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做为一校之长,许院长无时无刻不在用心思考着在目前高校普遍同质化的现象中,学院怎样才能走出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怎样才能让学院、让理工学子成为社会的“最爱”,如何才能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
为了理工的未来,许院长用心撰写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文,分析了什么是内涵发展、为什么要内涵发展及学院如何实现内涵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的学院教学、科研定位,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坚持特色发展,把学院的内涵发展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良好和谐环境等四块内容作为当前学院内涵发展的重点。
“学会关爱,学会负责;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争取做一个有爱心、肯负责、会学习、能创造的人。”许院长诚心说出的这句话,学院的许多大学生都能倒背如流。这是每年新生的开学典礼上,许院长都会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做两件
事,一是教人做人,二是教人做事,而一所大学精神的培育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又要符合自身的社会的定位。我院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磨砺,在实践中求真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06-07学年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上他又对全校同学提出希望:与真理携行,与大地共荣,与人类同爱。
治 学 有 趣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哲学是枯燥的,研究哲学需要坚强的毅力,要想在哲学研究中有所建树更是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力。
作为浙江大学科技哲学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院长的主要学术方向就是令不少人敬畏的哲学。在学海里不断汲取,别人看来难免枯燥乏味,但许院长的哲学研究却是快乐的、有趣的。在他看来,哲学不应该是“玄学”,让人觉得玄乎,哲学是一门与每个人都可以关联的智慧之学,进去以后是很有趣的,能够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找出关键。他把哲学的思辨带到了理论学习与研究中,带到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在他的世界里哲学无处不在。交谈中,记者感受着他的哲学思想,分享着他哲学研究的乐趣。
作为院长和学术研究的专家,工作与做学问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但这一切都难不倒许院长。他把哲学中抓主要矛盾、抓事物本质的方法灵活运用于工作中,而且善于调动团队作用。他把事情按其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分成了重要又紧迫、不紧迫不重要、重要不紧迫、紧迫不重要四类,他认为做领导要做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做好了重要不紧迫的事,重要紧迫的事就会少发生,那样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问,也会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治学有趣一直是许院长做学问的准则。做导师,他曾经带过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6个专业的研究生,学科跨越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等门类。如何能在这么多学科中有所建树?他认为许多的学科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大家可以用哲学思维去思考其他问题,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相互的学习,大家一起研究,获得学习的快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许院长享受了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政府津贴是对他治学的巨大肯定,而许院长则认为他的成功是国家、社会对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成功办学的肯定,他只是发挥了团队的智慧,荣誉并不是他追求的目标,研究的快乐才是他最大的享受。
在治学的道路上,许院长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他把哲学融入治学,在理论研究上不断创新。他承担的《自然辩证法》课程2003年11月被评为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近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级课题和企业课题40余项,课题总经费(人文社科类)超过200万元。他获得过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的教学、科研奖励,已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
生 活 有 乐
作为一院之长,公务繁忙常人可想。但这并不能让他失去对快乐生活的追求,而且他认为繁忙工作和快乐生活绝对不是矛盾的,相反,只要处理得好,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生活里许院长也有自己的一套哲理,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他说自己是一个爱玩爱动的人,每个星期,无论再忙,他都尽量安排时间打一次网球,或者爬一次山,或者游一次泳。每天只要有空,吃过晚饭,他都会沿着大学园区走一圈甚至更远,一边走一边放松心情。回到宿舍的三、四个小时里,他把自己完全交给了书籍。在许院长的报刊、杂志订阅清单上,加起来多达17种,其中包含了学术、政治、人生哲理等方方面面。许院长说,每一期杂志他都要认真翻阅,其中的重点文章还要在电脑里做笔记。许院长说:“我看这些书,就是希望我和同学、老师交流时,不会让他们觉得我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人。”
一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事。由于社会与历史的原因,1969年至1971年许院长到萧山的农村当知识青年。3年的农村生活历练,培养了他的责任感,那时在生产队里干活每天能挣到7个工分,3年在乡下,他没有向家里要一分生活费,回城时还用三年里积攒的工分分红买了辆新自行车。现在每次在萧山机场坐飞机,他都会想起自己当年肿着脚背在农田里耘田的情景。结束知青生活后,许院长回城当了工人,并于1977年进入浙江大学读金属材料专业。大学里的每个寒假、暑假,他都要提前回学校看书温习功课。大学期间他坚持做到把老师要讲的功课提前一个月预习一遍,并把书后的习题提前做一遍。他在大学里每门课的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还成了班级里的小先生,帮助其他同学补习数学等功课。
在工作和学术研究中,他是领导和专家,但在儿子那里他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儿子成长的道路上,在儿子的教育培养上,他不断尝试,希望找到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教育方式。最终他用兄长式交流方式与儿子沟通,充分尊重儿子的愿望,在目标上培养他对父母的孝心,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现在,儿子拿到了软件硕士学位,和许多的中国父母不一样,他积极鼓励儿子从家里走出去,去闯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现在慢慢独立的儿子让他放心,他觉得儿子在做人做事上已经成熟,有了自己的责任感,懂得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作为一个父亲他是快乐的。
见人人之所见,思人人所未思。工作生活中,许为民院长一直在思考,思考工作的方式,生活的态度。为人处事,他坚持待人以诚,诚取信,信达天下;处事以公,公生明,明济众生。他相信待人诚恳肯定会有朋友,处事公正才能赢得信任,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工作的准则。
道可道,无常道。许为民院长提倡领导者要依靠人格魅力营造创新的管理文化。他认为领导的任务是出主意,用干部,找资源,搭平台。在工作生活中领导干部要做到两心、两力、两气: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人格的感染力,平民的亲和力;大气,静气。要做到虚怀若谷,海纳百川,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有大局意识,每遇大事有静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也许是许院长的又一不同于他人的领导艺术哲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