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显示

诲人不倦育桃李,潜心学术创新篇——访《网络文化通论》作者、传媒学院李文明教授

发布时间:2015-11-28作者:浏览量:

    推开办公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李老师端坐在椅子上翻阅着学生的毕业论文,时不时地向对面的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十分的认真。见来人,李老师亲切地招呼记者坐下。这就是李文明老师,待人随和没有老师的架子,态度谦逊却又不失老师的严谨。

忠于学术,执守本心

    前不久,传媒与设计学院李文明教授所著的《网络文化通论》获宁波市第十四次(2012-2013)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据悉,这本由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专著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2007年,李文明老师就开始着手初稿。那时刚好流行“熊猫烧香”病毒,李老师的电脑也不幸中招,储存的文稿几乎都找不到了。幸运的是,李老师当时有先写手稿再输入电脑的写作习惯。由于手稿尚在,索性重新录入。
“不仅采写遇到了麻烦,出版的过程也并不顺利。”正是他的坚持和不放弃才在后来申请到了浙江省社科联的社科普及项目。之后,李老师将20余万字的《网络文化十讲》修改成《网络文化通论》,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并于2012年8月,由中宣部旗下的学习出版社正式出版。一切看来顺理成章,然而个中艰辛大概也只有李文明老师这个当事人才能够深刻体会了。
当记者问及当年写这本书的契机时,李老师思索了片刻说:“07年的时候中央开全会指明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我就是受到这个的启发。”李文明老师意识到,网络文化兴起之后,虽然关于网络的研究很多,大家谈论这方面的东西也很多.但都比较散漫,一般都是论文、帖子、论文集、会议等形式,缺乏以专著尤其是通论的形式展开全面、系统的论述。“所以我决定要从宏观上做一个梳理。”
  作为一名从事过多年电视工作的高级编辑,李文明老师对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逐步发展壮大之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他迅速投入对网络文化的探讨,而《网络文化通论》,也正是缘于他孜孜不倦地追求。
  李老师还告诉记者,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将《网络文化通论》改编成《网络文化教程》,将在这个月出版,同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将在下学期的网络文化课使用这个教程。

倾囊相授,灵活教学

    “上课是需要互动的,而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其实是心灵上的互动。”李老师坦言自己传道授业解惑向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方式,只是想方设法地实现与学生心灵上的碰撞。
  李老师介绍说,当时《网络文化通论》的出版有不少学生的参与。07年初,他刚好在给学生上《网络文化》选修课,于是他定了章节,让学生提供初稿,而后他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修改。后来的稿件校对他更是在课堂上发放铅笔橡皮,按照人数评分页数初步校对,之后再找几个核心同学进一步校对。通过对资料的查找、采写和整理,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正如李老师所说:“我研究的这个选题是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这份态度也正是李老师取得科研成果的秘诀。而在他看来,理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提高的空间,“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努力不够。”他上课总是教给学生最核心的东西,其余的希望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因此,他鼓励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其目的便是让学生产生疑问后可以及时地查找到答案。

寄语后辈,规划未来

    李老师对学生一直秉持着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理念。前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生命是第一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他说:“在最美好的年纪珍惜时间,玩物要励志不要丧志。”后者则是告诉学生,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不应萎靡而是要奋起。
  “人在18岁之前要补短,18岁之后要扬长。”这是李老师对每一个理工学子的殷切希望和由衷建议。在他看来,18岁以前高考成绩看总分,所以要全面发展、攻克不足。而18岁以后,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认清自我,积极参加活动,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着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把其转为特长,四年之后再变成自己的职业。“当然,这是要在保证专业成绩都能够通过的基础上。全面兼顾、重点突破,重点和全面是相对而言的。”李老师笑着说。
“每个同学的天赋、基础都不一样,但只要认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也问心无愧。”李老师说道。同时,他反复强调作为大学生应该要有一种“投资理念”,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种投资,而若能努力抓住诸如考研、读博、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机会,不断实现自我完善,那么将来将会得到让人意想不到的回报。
李老师一直笔耕不辍,目前正在进行《发展信息学》的编写。“于人无可讥,于己无可悔”,这不仅是他对学生的期望,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