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显示

科研荆棘路巾帼不承让——访学校“三江学者”、生化学院高坤教授

发布时间:2013-05-23作者:浏览量:

 

坤———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这个字会首先和“乾坤”一类的恢弘大气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汉语字典里,这个字的另一个含义———“女性的”,则很少为人所知。字相同,意相迥,正如当很多人初次听到高坤这个名字一样,任谁也不会将这个名字同一位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女士联系起来。
  结缘化学,有热爱,无悔意1979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三年,17岁的高坤踏进了兰州大学的校门,打开在她面前的是一扇名为“化学系”的大门。但高中时代的她更倾心于数学,擅长逻辑推理,并曾获得兰州市数学竞赛一等奖。然而,富于戏剧化的是,在数学上颇具天赋的她在高考中发挥失常,而化学却是出奇的好。在那个时代,高校的录取中单科突出是极具优势的,为了谨慎起见,她放弃了钟爱的数学,转而报了兰州大学的化学系。“我庆幸我当时做了这样一个决定,报考后我才发现兰大的化学系在全国是非常领先的。”若干年过后,高教授更庆幸自己选择了化学系,“数学做科研较于化学更具难度,它更需要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化学则是一个实验性的学科,只要愿意坚持做下去,坚韧不拔地试验,反反复复地操作,总会有一个结果。”就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高教授却在化学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理工科向来是男人的天下,而大部分人眼里穿着白大褂、拿着试管、在试验台前一站便是一天的研究人员也必定是男人,这从多年后高坤教授所工作的实验室里也可以一窥究竟。在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人们在众多的男性科研人员中可以看到两位巾帼身影,而高坤教授便是其中一位。科研上的斐然成就,高教授被冠以“女强人”的称号,虽是女强人,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高教授温柔可亲、善解人意。在带硕士、博士生时,她也总是“以情动人”来监督学生们的研究工作。
  思忆往昔,勤耕耘,满收获高坤教授将她大学毕业后的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兰大本科毕业后的十年。1983年,高教授留校任教,开始了她教书育人及科研之路。她告诉笔者,最初工作的前十年是一个学习与积淀的过程,准确地说,毕业后的两年里像高教授这样的毕业留校的老师还不具备上讲台讲课的资格,基于当时人才缺乏的大背景下,本科生毕业留校要先跟着老教师去听课,做辅导答疑以及批改作业的零碎工作。“1994年之前,我除了要兼顾教学、科研和自我提升以外,还要照顾小孩,所以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上,但是对于我来说,那十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高教授这样总结工作最初的十年。
  第二个阶段被高教授称为 “上升期”,从1994年再次在母校兰州大学读博士开始算起,到日后的公费留学法国,再到升职至教授、博导,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带头人———这十余年,是高教授实现了自我内在和外在成就双重飞跃的质变时期。在读博期间,时任其导师的贾忠建老师更是对高教授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贾教授也是女士,因此我从她身上学会了作为一个女性科研人员的必备素质,坚强、克制等等”,而巾帼遇巾帼,更是惺惺相惜,师生二人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今年9月份,当高坤教授离开兰州远赴宁波时,贾教授的不舍之情更是令人动容。
  在第二个阶段,高坤教授有了更多教学及科研上的经验和感悟。当初两年的法国之行让她汲取了很多专业上的“养分”,但是高教授学会更多的却是法兰西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精神。“在法国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的浪漫,这种浪漫甚至也体现在工作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劳逸结合。”而在回国后,高教授也真正开始将劳逸结合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化学科研的艰苦是众所周知的,有时候会很枯燥,甚至还有点危险。因此无论是对我自己还是对我的学生,我都提倡享受工作的乐趣,该放松时一定要放松。弦绷得太紧,疲劳作战会增加出事故的几率。”高教授说,瑜伽、打羽毛球、乒乓球则是她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陶冶性情。就是如此劳逸结合的高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成绩也是愈加斐然。这些年来,高教授已经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由她组织并编写的本科生《有机化学》教材一套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高教授本人也被授予兰州大学2007年度 “师德标兵”、“隆基教学名师”以及宝钢教育基金会2008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再看今朝,进理工,从头越2010年9月,高坤教授离开生活工作了40多年的兰州,来到宁波理工学院成为“三江学者”特聘教授。“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三个阶段的开始,在先前20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从事的一直都是基础性研究项目,而宁波的环境给了我更多机会来实现转变,把我多年的研究变成应用型、服务性的成果。”而事实则证明浙江以及宁波的大环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从9月份来到学校,高教授已经同宁波市及其他县市的多个相关企业进行了接触,准备进行“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而在学院里,高教授也在积极推进生化分院学科建设工作,并担当起特色学科的带头人。高教授坦言,如果说宁波的环境帮助她实现科研转型是她来到这里的主要动力,那么重新接受挑战,带动起生化分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则给了她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兰州大学,我们拥有很好的研究平台,我本人也主持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有一个由副教授、讲师和近20个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工作基础和条件已相当好。但是来到理工,就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不过我有决心有信心接受挑战。”
  在带头推进学科建设的同时,高坤教授还任教两个大四毕业班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对于自己将如何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高教授说,要真正对得起良心地教学,教学并不仅仅是任务,需要对学生负责,对于本科生来说,没有比帮助他们打好基础、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更重要的了。(潘芳芳 刘笑笑)

一.基本信息

姓  名

高  坤

性 别

女 

国 籍

中国 

出生 
年月

1962年10月 

最后学历

1997年6月  毕业于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   专业

学位

博士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行 
政职务

 所长

从事专业关键词

有机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药学会甘肃省分会 理事 
中国化学会甘肃省分会 会员   

主要学习经历

自何年月

至何年月

学校、专业

1979.9

1983.7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攻读本科

1985.9

1989.7

兰州大学,有机分析化学,攻读硕士

1994.9

1997.7

兰州大学,天然有机化学,攻读博士

1999.9

2000.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习法语

2000.9

2001.9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留学

主要工作经历

自何年月

至何年月

在何单位、任何职

1983.7

1990.11

兰州大学,助教

1990.11

1997.11

兰州大学,讲师

1997.11

2002.11

兰州大学,副教授

2000.10

2001.1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访问教授

2002.11

2010.8

兰州大学,教授(博导)

2010.9

至今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博导)
“三江学者”特聘教授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简介

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机化学创新群体”学术骨干。近五年在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组织编写《有机化学》教材一套(“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荣获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2009年度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被授予兰州大学2007年度“师德标兵”以及“隆基教学名师”。

二、主要学术贡献、重要创新成果及其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

主要从事的专业是天然有机化学,研究方向包括:药用植物中天然产物新结构的研究;天然产物的活性筛选、结构改造及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中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兰州大学的天然有机研究方向是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已有50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有机化学家朱子清先生作为研究室主任,带领全室成员艰苦奋战,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为研究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我国天然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贾忠建教授继任室主任之后,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应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从中药、民族药及西北药用植物中挖掘出多种新结构类型化合物,并在药理实验的指导下,发现多种有意义的生物活性物质,使得兰州大学天然有机研究方向在全国享有盛誉。 
高坤教授曾是兰州大学天然有机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有机一所所长),在研究工作中将传统的天然产物研究方法和新型的、先进的分离分析手段相结合,并以计算机辅助方法进行活 性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进而进行分子的优化设计和结构改造。研究了包括西部高寒、高海拔特色药用植物、南方药用植物、中药、草药等几十种资源中的化学成分,发现了数百种结构新、活性好的药物先导化合物,为开发天然创新药物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多项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机化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骨干成员之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项目、甘肃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学术成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70余篇在国际著名SCI杂志 J. Nat. Prod., Phytochemistry, Planta Medica, Tetrahedron Lett. 等刊物上发表。与其导师贾忠建教授合作完成的课题“我国西部特色菊科植物中抗肿瘤活性倍半萜类的研究 ”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与甘肃的一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包括:当归中藁本内酯的高效提取分离和稳定化研究;啤酒渣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有效利用;利用NMR技术分析细菌多糖、多糖衍生物、结合物的结构等。 
高坤教授的上述对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或中草药资源进行的功能分子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包括深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极其作用机理等,加强药物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生物活性测试与评价、杂质来源和体内代谢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发现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的先导化合物,并对先导化合物以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结构优化等,这些基础研究工作对发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高坤教授将进一步选择和设计适于我国国情的产业化提取及合成工艺,以实现药物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这些都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天然植物及中药是中华民族的魂宝,人们对中医药情有独钟,应用中药历史悠久,用量特别广大,它们一般生长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因此有它独特的品质。例如,生长在当归之最的“岷归”之乡的天然药用植物岷山当归,因其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作用,受到民间广泛重视和利用,并出口美国等国家,其中富含有效成分藁本内酯。以前出口都是粗品,经济效益很低。高坤教授对其进行了藁本内酯高效提取分离和稳定化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对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药品或保健品奠定了基础,这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除了科研工作外,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相关部门的认可。担任课程组负责人及主讲的“有机化学”课程获2005年度甘肃省精品课程,并组织编写《有机化学》教材一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一主编),上册在2007年9月出版,下册在2008年6月出版。参与“天然产物化学丛书”分册《生物碱化学》及《单萜和倍半萜化学》部分章节的编写,2008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时由于课堂讲授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被授予兰州大学2007年度“隆基教学名师”,同年获得兰州大学“师德标兵”。于2008年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会2008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于2009年底先后获得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情况

3.1近五年承担主要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及来源

项目 
经费

起始
年度

终止 
年度

排序

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6万

2009年

2011年

1

2

牧草、乡土草品质性状遗传机理与选育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子课题

132万

2007年

2011年

 

1

3

重要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

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

34万

2007年

 

2009年

 

1

4

化学合成和化学生物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创新群体”项目

50万

2007年

2009年

1(子课题负责人)

5

几种类型的天然倍半萜的结构修饰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小额探索项目)

8万

2007年

2007.12

1

6

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为靶点研究西部药用飞蓬属植物中的抗癌活性成分

教育部重点项目

11万

2005年

2007年

1

7

几种西部菊科植物中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抗癌活性成分萜和苷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3万

2004年

2006年

1

 8

利用NMR技术分析细菌多糖、多糖衍生物、结合物的结构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委托项目

20万

2009年

2010年

1

9

当归藁本内酯的研究与开发

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20万

2006年

2008年

2

3.2近五年重要科研获奖情况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 
等级

授奖单位 
及国别

奖励年度

排序

 1

我国西部特色菊科植物中抗肿瘤活性倍半萜类的研究

自然科学奖

 二等

教育部,中国

2005

3.3近五年授权专利: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申请国

申请号

专利 
申请日

排序

 

1

当归中提取分离藁本内酯的方法

中国

2007101389036

2007,7

1

 

3.4近五年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著作或论文名称;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期号、起止页码;所有著、作者姓名(通讯作者标注*号)

出版或发表时间

是否被SCI、EI、SSCI、CSSCI收录

期刊影 
响因子6

1、《有机化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高坤,李瀛,王清廉,张炜

2008年

 

 

2、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some thymol derivatives from the roots of Inula hupehensis, Food Chemistry, 120, 512–516. Jie Zhao, Ya Li, Quan Liu, Kun Gao*

2010年

SCI 

3.146 

3、Novel modified furanoeremophilane- type sesquiterpenes and benzofuran derivatives from Ligularia veitchiana, Food Chemistry, 122, 55–59. Quan Liu, Ling Shen, Tong-Tong Wang, Chao-Jun Chen, Wei-Yan Qi,Kun Gao*

2010年

SCI 

3.146

4、Two Novel Iridoids with An Unusual d-Lactone-containing Skeleton from Triosteum himalayanum,Tetrahedron. Lett., 50, 4132-4134. Zheng-Ming Li, Jian-Jun Chen, Ya Li, Kun Gao*, Jin Chang, Xiao-Jun Yao

2009年

SCI 

2.660 

5、Facile synthesis of 1,4-benzodiazepin -3-ones from o-bromobenzylamines and amino acids via a cascade coupling/condensation process, Tetrahedron, 65, 8956-8960. Hexiang Wang, Yongwen Jiang, Kun Gao*, Dawei Ma*

2009年

SCI 

3.219 

6、Vladimuliecins A and B: Cytotoxic Pentacyclic Pregnanols from Vladimira muliensisJ. Nat. Prod., 72, 1128-1131. Jian-Jun Chen, Zheng-Ming Li, Kun Gao*, Jin Chang, Xiao-Jun Yao*

2009年

SCI 

3.159

7、Eremophilane-type Sesquiterpene Derivatives from Ligularia hodgsoniiPlanta Medica, 75, 635-640. Wen-Xian Li, Ming Lei, Dong-Qing Fei, Kun Gao*

2009年

SCI 

2.037

8、Antimicrobial Triterpenoids from Vladimiria muliensisJ. Nat. Prod., 71547–550 Jian-Jun Chen, Dong-Qing Fei, Sheng-Gao Chen, Kun Gao*

2008年

SCI 

3.159

9、Oleanane-Type Triterpenes from the Flowers and Roots of Saussurea muliensisJ. Nat. Prod., 71789–792 Chun-Mei Liu, He-Xiang Wang, Shi-Lei Wei, Kun Gao*

2008年

SCI 

3.159

10、Three types of sesquiterpenes from rhizomes of Atractylodes lanceaPhytochemistry, 69, 2088–2094 He-Xiang Wang, Chun-Mei Liu, Quan Liu, Kun Gao*

2008年

SCI 

3.104

11、Eremophilane-Type Sesquiterpene Derivatives from the Roots of Ligularia lapathifoliaJ. Nat. Prod. 70, 241-245­­­. Dong-Qing Fei, Shi-Gang Li, Chun-Mei Liu, Gang Wu, and Kun Gao*

2007年

SCI 

3.159

12、Eremophilane-Type Sesquiterpenes from Senecio nemorensisPlanta Medica, 73, 1292-1297. Dong-Qing Fei, Zhan-Xin Zhang, Jian-Jun Chen, Kun Gao*

2007年

SCI 

2.037

13、New Bisabolane Sesquiterpenes from the Roots of Ligularia cymbuliferaJ. Nat. Prod. 2006, 69, 695-699. Chun-Mei Liu, Dong-Qing Fei, Qiu-Hong Wu and Kun Gao*

2006年

SCI 

3.159

14、New Sesquiterpenes from Erigeron annus, Planta Medica, 71, 268-272. Xin Li, Min Yang, Yi-Feng Han, Kun Gao*

2005年

SCI 

2.037

15、New Sesquiterpenes from Sonchus transcaspicus, Planta Medica, 71, 543-547. Yi Feng Han, Qi Zhang, Kun Gao*, Zhong Jian Jia*

2005年

SCI 

2.037

四、近五年其他获奖及荣誉称号

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类型

奖励 
等级

奖励 
年度

排序

有机化学精品课建设与教学实践

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奖)

二等

2009年

1

获奖:
1、兰州大学2009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序第一);
2、担任主讲的《有机化学》课程获甘肃省2005年度“精品课程”(排序第一)。

荣誉: 
1、宝钢教育基金会2008年度“宝钢优秀教师”; 
2、甘肃省2008年度教科文卫系统“先进女职工”; 
3、兰州大学2007年度“隆基教学名师”; 
4、兰州大学2007年度“师德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