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刘建民,笔名老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副院长、法律与传媒实验中心主任、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牞高级编辑。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新闻学研究会理事、宁波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宁波日报集团阅评顾问等职务。主要承担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研究方向:新闻融合、报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主持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著作 4部,主编、参编著作 9部,发表论文 30余篇,获国家及省市级新闻奖 10余次 。
他的博客上有 这样一句话:从前为新闻守夜,将来为传媒志铭。曾做过4家省、地级都市报副总编辑的刘建民老师,虽然离开媒体业界重新回到了高校,但他说他的理想不会停留。
“带领学生们了解业界,熟悉业界运作,爱上媒体,并能为媒体奉献自己 ”,在学生身上延续自己的梦想,他将对媒体的热爱延续到很远、很远。
“把课讲好,把学生带好 ”
刘老师告诉我们,他在宁波理工做了 “三件事 ”。
第一件事:在新闻学实务课程的教学上做了一些改革,致力于把学生引向新闻职业化的门槛。
“把课讲好,把学生带好! ”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宁波理工四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刘老师充分发挥过去在新闻业界从事采编工作的经验,发挥 “双师型 ”教师的特点,致力于把学生引向新闻职业化的门槛。他在所担任的“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等新闻实务课程中增强实践因素,完成了 “我们的老师 ”师生互动专题、宁波企业内刊调研等教学实践课题。他承担了院级“新闻编辑 ”精品课建设项目,坚持课堂教学创新,进行全模拟报刊采编实践,争取数万元经费,出版了近百版的学生报刊作品 《时代新报》、《新锐报》、《非常理工》等,赢得了国内新闻传播类院校同行的好评,还推出了《报春》等学生报刊设计精品集三集。“刘老师的课,不枯燥。上刘老师的课,就像有一双手在后面推着我们向前走。 ”这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他的评价。
刘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实践成果的整理。他花费大量时间主持 2006 和2007 年度的《新闻创造生机 --浙江大 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作品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还开设了法律与传媒分院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作品网站和行走的新闻网站。
第二件事就是 “行走的新闻”了,这是刘老师全情投入为学生出谋划策,致力打造的理工新闻学子的专业实践品牌。
“越接近基层越接近真理”,刘建民把学生社会实践看得特别重要。作为一个专业教师,他不计报酬,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策划了大型品牌社会实践项目 “行走的新闻”,并在 2007 年度作 为总指挥,调度 110余名 学生开展了以改革开放 30年为背景的社会实践大手笔———《 宁波: 30个村庄的 30年》,学生们在刘建民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宁波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回了 30余万字的新闻实践作品和 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宁波出版社公开出版,领跑全国高校新闻院系的学生社会实践。
2008 年他又策 划了 《宁波: 30个社区的 30年》,2007级的 130余名同 学参与其中。他放弃休息,利用暑期时间,编辑完成了同学们的稿件并交付出版。 06级、 07级参与这次实践的同学们到今天仍然没有忘记刘老师在假期通宵陪着他们写稿改稿的情景。
如今 2009 年度向新中 国成立 60周年献礼的《宁波: 60个公民的 60年》正在 紧锣密鼓地出版过程中。
第三件事就是以报刊编辑出版仿真实验室为核心的全国一流的传媒实验平台的建设了。
2007 年学院投入 150余万元建设的报刊编辑出版仿真实验室一期工程是我院传媒实验中心的核心平台。刘老师充分发挥了媒体实践的特长,放弃整个暑期的休息时间,自行设计建设计划,在实验终端、排版软件和最新前端输入、后端发排输出及高端打样设备上费尽心思。实验室承担了 “新闻编辑 ”、“电子排版技术 ”、“报纸专业编辑实务 ”及其他部分影视、摄影和平面设计实验课程。在实验室,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排版编辑技术,而且还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其中的《宁波都市报差异化量化分析》获省传播学学会研究报告一等奖。师生们评价说,在培养传媒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技术的探索之路上,刘老师主持的实验中心让同学们在书本之外找到了一片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实践天空。
在刘老师的努力下,新华社现代金报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宁波理工,这也是宁波高校中唯一媒体委托项目,此举巩固并扩大了学院新闻学教学实践基地。
“诗歌是涵养内心的一种方式 ”
这种时候他就真的变成了他另外的一个名字:老剑。
对于刘建民老师,可以说我们对他的关注不是因为他是卓有成就的报人和一个好的新闻学老师,而是他的诗人身份。
记得有人这样评价过他,老剑不是一个越境的人,但在事业上,他已经越过了某些地域与领域意义上的边境,而在诗歌上,他几乎把所有的边境都忽略而成为一个越境者。
喜欢他的诗,因为我们在读他的思想,更甚是他内心的灵魂。
当被我们问及是否有很多朋友的时候,刘老师自豪地告诉我们 “我的朋友遍及全国各地! ”以诗会友,以友交心,在不断地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人一直陪伴在老剑的身边。刘老师告诉记者,在旅游中,接待他的好友大多都是在网上认识的诗友,虽然没有见面,但是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已是认识多年的挚友一般。他们之间没有客套,没有虚伪,没有怀疑,只有最真实的自我。离开时,他们挥挥衣袖,展现了诗人最朴实的常态。
对于朋友,刘老师的定义十分简单,但确实是经过了他几十年的人生阅历的沉淀。“我的定义很简单,就是要志同道合。 ”刘老师如是说。
做“一个有专业思想的老师,一个有职业梦想的老师,一个有社会理想的老师 ”
在我们的闲谈中,我们发现了刘老师的另一面。工作时候的他,总是保持着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的心态,无论是曾经在媒体当副总编当记者,还是眼下在分院当副院长当老师,他都会投入全身心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刘老师最崇拜的偶像切·格瓦拉曾经说过 “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 ”———这是刘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同时他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大多数人都会看到刘老师讲课时的神采飞扬,工作时的一丝不苟。但很少有人知道刘老师喜欢静静地享受自然。
在别人的眼中,他似乎是一个十分喜欢旅游的人,而他自己则说 “不是旅游,而是户外 ”。他更喜欢的是人在户外与自然一体时的心境,而远非景物本身。这个看似粗犷的东北汉子,其实有着一颗细腻的心。他会在慵懒的午后找一个惬意的地方静静回味生活的点滴,他会在大家沿途观赏的时候享受看着窗外一个人在车中的宁静。
套用老师上课时候的问法,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结束了我们的谈话 --你希 望在理工学子的心目中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呢?刘老师换了一个轻松的姿势,微笑地告诉我们 “一个有专业思想的老师,一个有职业梦想的老师,一个有社会理想的老师。”短短三句话,将刘老师最真实的愿望展现了出来,一个专业指导者,一个职业领路人,一个坚持自己最初理想的人。
他的 QQ签名上是这样一句话:观千剑而后识器……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应该就是他对传媒、对学习的解读,更是他对自己、对世界的解读。
(张莉娜 虞芬 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