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显示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访学院首位“三江学者”特聘教授方征平

发布时间:2009-01-08作者:浏览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把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强牵到一起,这对于传说中善于做媒的月老和红娘来说,似乎都有些强人所难。而在我院,却有这么一位偏爱此道的科研带头人,他采用不同于常人的科研思路,把不相容的聚合物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共混,取得了一系列不凡的科研成果,他就是学院首位“三江学者”———方征平教授。
    2007年10月26日,浙江大学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征平教授从学院院长许为民手中接过了“三江学者”的聘书和校徽。自此,学院在人才强校战略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方教授的肩上又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
 
科研带头人结缘理工
    方征平教授原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2008年1月1日正式以“三江学者”身份投入工作之前,方教授已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以兼职教授身份授课一年半了。这一年半的时间,也成为方教授熟悉学院科研等各方面情况的过渡期,使他很快地融入“三江学者”这个新角色中。“三江学者”岗位是学院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遴选高水平人才,造就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而设立的特聘教授岗位,这一岗位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对三江学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学院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三江学者”,方征平深感责任重大。他告诉记者,他的责任在于怎样把学科建设带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学院的整个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利用自身影响提高学院的知名度,打响高分子专业知名度,对学院发展有所贡献。
    作为全职教授,方征平日常特别注重专业建设和年轻教师的培养,在指导课题申请、形成研究团队、申请大型科研项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科幻小说里走出的高分子人才
    1979年,方征平教授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学习,4年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方教授师从著名高分子科学家于同隐教授,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1986年,方教授到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大)化学系任教,其中1994年12月至1995年12月间曾到比利时荷语鲁汶天主教大学(KULeuven)高分子结构化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此后,方教授在高分子这块年轻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一发不可收。他历任杭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等职,兼任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档皮塑加工技术及装备”咨询专家组组长、FrontiersofMaterialsScienceinChina编委等数职,并在1998年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方征平教授还承担了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中增容——交联协同作用的研究”获1999年国家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石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2008年5月,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其中SCI收录72篇),论文被SCI他引14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3项。作为导师,目前他已培养博士10名、硕士15名。
    在高分子领域中取得的这一系列成果与方教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而他与高分子领域的结缘,还有段趣事。方教授说,他当初是以浙江省江山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的,而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之所以报了高分子这个专业,是源于一本科幻小说———《塑料城》。直到开学报到时,他才知道原来高分子专业是化学专业的一部分,而对那时的他来说,是很不喜欢化学这个专业的。于是,方教授一边在高分子专业继续学习,一边思量着要转专业。就连方教授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浙江省经济区划与城市发展规模》,也与他的专业高分子丝毫扯不上关系。为此,方教授笑着说,后来他一直在想,当初他喜欢的或许不是“塑料”,而是小说里的那座“城”。
 
搞科研:强牵线的“媒人”
    在方教授看来,自己是个矛盾的人。就像对于专业,他就曾经摇摆不定。他认为,“在科研的道路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不然肯定是做不好事情的。”然而,在高分子这个他不很感兴趣的领域中,他却一干就是近30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方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改性,即将原本不相容的物质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共混,以发挥双方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陷,使其拥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教授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强牵线的“媒人”。
    今年1月,方征平教授的研究“原位增容聚苯乙烯/聚烯烃弹性体共混合金及制备工艺”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也再一次证明,方教授这位强牵线的“媒人”是成功的。而在这一次次的成功背后,方教授付出的心血也是不为人知的。
    “搞科研,从基础研究来说,就得学会坐冷板凳。”方教授说,“在科研的路上,长期在一个方向坚持就会研究得很深。要克服boring,科研无止境,永远都有新的东西可以发现,而一直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比别人做得好。这也是使他在聚合物共混这个领域中坚持了20年的重要原因之一。“真正想要干大事,会是个很艰苦的过程,我们要学着大事小事兼顾做。”搞科研是个漫长的过程,方征平教授选择了统筹兼顾地合理安排自己的科研、工作与生活。
 
以师为鉴:做科研教海“拾贝人”
    方征平教授说,他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更喜欢随遇而安的生活。在实验室里的日子,对于方教授来说是愉快的。他常常想起大学时期,他的导师何曼君教授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何曼君教授是高分子专业现用课本《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编撰者,在方教授看来,这本教材是我国目前最好的一本高分子教材。跟随何曼君教授学习的日子,使方教授看到了一位为研究废寝忘食,对学生有着慈母般胸怀的老师。更使方教授感怀至深的是,现今已卧于病榻的何曼君教授还在坚持着对高分子的研究,并在家人和学生的帮助下,完成了对《高分子物理》一书的补充修改。
    假若说何曼君教授给予方征平教授的是科研路上永不言弃、坚持奋斗终身的精神,那么于同隐教授则是方教授性格上的影响者。于同隐教授是方征平研究生时期的导师,是著名的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创建人与学术带头人,他于1989年退休后,仍担负着培养博士生和指导博士后研究的工作,并积极地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为高分子专业的发展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于同隐教授在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中,主张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鼓励并放手让青年人自己去闯。
    尽管在专业上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比较少,但于同隐教授却将“淡泊名利”这个优秀品质深深地植根于方征平教授的性格当中。方教授的“淡泊”与“不喜竞争”并非是科学研究和生活上的消极与被动态度,而是一种看淡名利、潜心寻求专业突破,同时又懂得享受生活的姿态。
    对于教书育人,方征平教授认为自己很喜欢上课,喜欢与学生交流。在他的课堂上,他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要消极地看待自己的专业,学到的东西总是有用的。
    地理与运动是方征平教授的两大爱好,看地图、打桥牌,成为方教授在科研之余选择的两项特殊的娱乐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学院首位“三江学者”方征平教授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研路上的带头人,育人路上的良师,也是生活上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