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NA教学区的4楼有这样一间办公室,不大,但足够宽敞,陈设也挺简单——对门摆放一张办公桌,靠墙而立一面书架,书架边有一台立式空调,另外进门两三步远有一张茶几及一张沙发作会客用,整个空间显得非常充实。办公室门边有一面不大的牌子,上书“三江学者陈光明教授”。记者走进这间办公室,陈光明教授很是和蔼的帮忙拉过一把椅子,然后我们就开始了这次愉快的访问。陈教授说话时声音中正平和,再细看陈教授的发梢已略有岁月斑驳之痕,对面坐着的俨然是一位稳健而温和的长者。
长长学路 一颗上进心
现在的陈光明教授是国家二级教授,同时是一名博士生导师。他在1992年7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而在博士毕业前,学习的历程已是相当的长了。1978年至1982年间,陈光明教授完成了在浙大低温工程的本科学习,当时的浙江大学低温工程专业还没有硕士点,而一心想考取硕士的陈教授因为考试失利,未能考取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只得先到了开封,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然而在近一年多的工作中,未曾磨灭的是陈光明教授积极进取的上进之心,他一心追求更高的目标,以求得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于是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1983年成功取得了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资格,并在1986年年初取得了硕士学位。
毕业后,陈光明教授回到了他本科时就读的浙江大学任教,1988年9月成了当时浙大总共一百来名在读博士生中的一员。他坦言说:“当时念博士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只是简单纯粹的想追求更高的一个学位,因为当时在浙大作教师并不对博士学位有要求。但现在看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经历对我后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比今昔,陈教授很是感慨的说了一句:“现在浙大在校博士生已经达到八千多名了。”
陈光明教授如今已是在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了,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权威,他是我国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冷空调热泵技术选择委员会的唯一专家,主要从事能源、节能、制冷、空调领域教学与研究,长期从事低品位热驱动逆循环研究,对热力学基本原理具有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对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获得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资金的支持,近5年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收录51篇,EI收录81篇,取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5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一项。能有如此成就,定是和当年积极奋斗,追求高远目标的上进求学心分不开的。
教学科研 教学是本职
陈光明教授作为业内知名的学者,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声誉。到理工来以后,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为我校与国际院校之间的合作做了许多工作,目前为止已经为两所美国大学与我校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进行牵线搭桥。在接受本次采访前一日,他也正在我校参与接待来校签署合作协议的美国威德恩大学的常务副校长带队的代表团。展望学校将来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前景,他谈到,下半年将有一名乌克兰籍的博士来我校进行博士后研究,而这名博士后也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名来自国外的博士后,此前他已在台湾工作四年,相信他的到来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国际科研合作,也将为学科建设带来蓬勃生机。
在大学中任职的教授,其工作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教学与科研。而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在陈教授看来,教书育人乃是教师工作的本源,工作的重心理所应当在此,但同时也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工作。
陈教授认为教师“一定要有科研功底”,因为只有这样“授课时才能有丰富充实的内容,不然就成了照本宣科,干巴巴的索然无味,教师对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会太深,而通过科研,教师本人才能对授课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上课时也可以介绍一些科研方面的最新动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陈教授上课时就经常向同学们讲一些科研的前沿信息,近来有好几名同学准备参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这些同学的参赛内容都是同学们听课以后产生的灵感所致。陈教授也说,当然现在比赛还没开始,将来也不一定能获奖,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有了对发明创造的兴趣,具有了创新意识;同学们参与其过程,既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又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
但“一味的专注于科研工作,是本末倒置的行为。”陈教授认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过多的注重科研,对教学工作必然会有影响。“教师的任何工作都应该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其他都是为这个服务的。”
说起为什么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陈教授说起往事,原来在读本科之前的1975至1978年,他就已经是一名小学教师。他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十分崇高,他说:“教师能通过他的努力,可以让年轻学子有更好的发展,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这一点“比起个人的单独奋斗更要有意义”。他深有感触地说:“看着一个个学有所成的弟子从自己身边走向社会,内心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愉悦!”自然而然的,通过教学工作而让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就成了他教书育人时一贯的目标与追求。
到理工来 师生情谊重
在采访前,记者就从机能学院的部分同学中听闻,陈光明教授的授课课程几乎没有人会翘课,学生们每次都能认真听讲。问起原因,陈教授脸上浮现了笑容。
陈教授说,不只是他授课的暖通空调专业方向的同学会来听讲,还有不同方向其他班级的同学也会来旁听。在陈教授看来,这当然不仅在于传授知识的能力如何,更可能与个人的风格有关,也许同学们更感兴趣的是他个人本身。 “讲课是艺术性很强的工作。既然是艺术,就需要用真心去感染。只有从心底里爱学生,才能散发真实的感染力。与学生的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仅靠语言是不够的”。他说同学们实际上都已经不是小孩了,因此,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尤为重要,据说在其儿子的成长道路上,他也是以知心朋友的方式帮助和支持着儿子。他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应该改为“一日为师、终生为友”。陈教授讲到:“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成才是我终生事业的目标所在。”
因为他对教学工作本身的热爱和对其意义的崇高理解,选择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为这里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做贡献。在他看来,理工学子都是很好的璞玉,可能他们因为高考时偶然的发挥失常或其他因素而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没能进入像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大学;但一次挫折在人生长河中不过是个小浪花。他希望理工的学子们能够克服所有挫折,去迎接人生辉煌灿烂的明天。
他还希望他的学生能有使命感,年轻人应有理想,应认真思考“我来这个世上,到底想做什么”。他说,“将来你们中几乎不会有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而在物质层面的需求都容易得到满足时,“要有更高的追求,更多的快乐,就一定要有事业心,要有责任感,要有使命感”。因此要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有所作为,起码要在亲人朋友需要帮助时,你要有能力去帮助他们。如此一来,人生才会更充实,会更有动力。他还认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有更多享受的同时,因为没有经济压力,可以轻装上阵,应当更有作为,更多回报社会。
另外,走访陈教授班上的学生时,记者感觉到同学们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因为如今陈教授授课的暖通制冷专业方向的学生是理工办学以来的第一届,他对学生们这样讲:“任何事情,作为第一都有不同一般的意义,将来在写专业发展史的时候,你们都是宁波理工第一拨制冷人。”这是一种荣誉,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责任。当学成之后走上社会不论自主创业或参加工作,无论境况好坏优劣,因为“第一”首当其冲的位置,都会对学校和专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陈教授说,对他现在教学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他博士时的导师,科学院院士侯虞钧先生。他说侯先生虽然是科学院院士,但对教学十分注重。他说:“侯先生在教学时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他甚至会把你交给他审阅的论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都一一指出来”,当然这是在最初开始的时候,“若多次犯类似的错误,就会受到他严厉的批评”。现在,陈教授也是这般对待他的学生,在办公桌上还摆放有一摞学生作业的练习册。
陈教授还说起令他十分得意的事情,是原本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的学生,虽经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却在学习他教授的课程后变得主动积极向上,学习努力,表现得非常优秀,这件事令他的同事都觉得很惊讶。谈到这时,陈教授也很开心的笑了,显得很自信,也很“得意”。
采访时窗外一直下着雨,室内的交流也一如雨下般流畅自如,陈光明教授平易近人的姿态和温和平缓的语调都显示出他的真诚。他以真心待人,让学生们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树立了人生的理想与方向,同时他也从中收获着为人师者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