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杨建刚副院长发出一条微信,对当日下午传媒与设计学院的一堂观摩课:新闻编辑课进行了讲评。
杨建刚副院长直播的这堂课,是传媒与设计学院近期展开的一系列观摩课中的一门,是新闻传播研究所推荐的由刘建民老师执教的“新闻编辑”课。他还在微信中用“两个亮点”亮出了自己的课堂感受——亮点一:分组开展“媒体设计”大型实战课业;亮点二:学生互评环节纳入考核内容。
当日下午3时,刘建民老师在SB310开设的新闻编辑课,吸引了来自传媒学院新闻、广告、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20余位老师到场观摩。
这堂课,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同学们启动新闻编辑产品的第一次大作业,进行媒体设计并开展新闻选题策划。80余名学生自发组成20余个编辑小组,为各自完成一份自己理想的报纸迈出第一步。
上课铃声一响,刘建民老师先是给所有同学每人发了一张表格,细看这是一份“课堂讨论课纪录”,上面明确要求参加这堂课的学生每人都要给上台发言汇报的小组做出“突出亮点”、“突出问题”、“你的提问”等内容评价,并且还要在最后一栏给小组作业按照优秀、良好等五个等次打出分数。
这一设计果然奏效。课堂模式稍一变化,教学内容便不再枯燥。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们,每个小组通过详细的文字文档和PPT,表达出他们对于一份报纸的无限遐想。同时场下的同学们认真听着他们的讲解,并在评价纸上详细地写下其中的优点与不足。
每个小组发言完毕,刘老师都即时对小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提示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他更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们灌输了有关报纸编辑相关专业知识,使学生们在接受到宝贵的评改意见的同时,也很轻松的学习到专业知识。
“评价别人比评价自己更难。”刘老师说,“新闻实务类的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获得主要发言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是刘老师编辑课的主要特色。新闻131班康梅梅同学在课后说道,确定主题,选定内容,上台展示是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但是能够在课堂上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不足,也从别人的规划中发现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也使我们在不断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兴趣。
学校教务处长杨祥龙也参加了观摩课活动,并对课程设计中将学生参与课业讲评并给出成绩的办法表示肯定,他希望能将其应用到其他课堂中去。课后,他特别向同学们强调,媒体设计方案实践性很强,需要同学们强化内容设计,需要打开思维,发挥想像力与创新力。
在听完课后,杨建刚副院长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并现场问听课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你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推广?同学回答:这样的课堂能促进能力的提升,课堂效果很好。他还问参与讨论的老师们这样的改变需要什么,老师们回答说:投入更多的功夫进行教学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待学生的大作业。
杨建刚副院长在讨论的最后说:“改革能够让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并且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这样也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们更加具有责任心和责任感。”
他表示,今天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起到了一定示范效果,他期待其他的课程能够从中得以借鉴,并有更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