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初,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08级的160余名同学手棒刚刚出版的《行走的新闻:宁波60个公民的60年》一书,喜不自禁。这部43万字的新闻实践报告,是他们在这一年的暑期走进宁波11个县市区的60个公民家庭深入采访调研后的收获,更是学院实践型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份突出成果。
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个多维的能力体系,多维的实践能力体系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依托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三大平台搭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学院、分院、教师、学生四个主体协同发展,在实现高校内涵发展、教师水平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三大平台搭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在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等前提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运而生。这个被命名为P3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以实践元素为基本构成要素,由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三个层面构成。P3实践教学体系犹如破解难题的良方和金钥匙,为学校的长远发展积存了价值,获取了恒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自2001年办学以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敢于突破实践教学改革的瓶颈,知难而行,倾巨资搭建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已先后投入1.4亿多元建成55个一流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网络中心,现正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文科实验室,为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一流的硬件条件,成功实现将实践教学开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转化为办学优势。
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能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不仅注重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全面考虑人才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强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科学实践建设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从2007年9月份起,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开始酝酿在全院范围内推进实践教学改革,11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组的成立标志着实践教学改革工作的正式展开。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领导与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依托实践教学改革的两个课题,分别被列为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课题与浙江省新世纪教改课题。
为统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想,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制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设计指导性意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基本框架、内容结构以及具体构建方略等内容都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设计指导性意见中予以规范与要求。随后,工作组决定以项目为抓手,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工作。根据该指导意见,学院从申报的45个方案中评审确立38个“实施方案”进入下一步的细化和修改工作。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后,工作组着手布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细化和修订工作。同前期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设计指导性意见一样,为统一思想,指导与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组制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办法”,作为下一阶段落实“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和修订的纲领性意见。
2008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学院批准9个专业项目和1个课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此举标志着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实践环节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都要经过反复的论证,论证通过则在课程中具体实践,实践过程也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合理的予以肯定、固化,不合理的进行调整、修正。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教学改革,第一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共投入经费130万,近60门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设置、课程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大纲中予以固化,以后的学生将采用新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整个专业进行课程与课程间的整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学生知识结构调整,并在2009-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予以体现。
实践教学之树常青
从2007年的暑假开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专业课外实践推出“行走的新闻”活动。这一年,100余名大学生组成11个小分队30余个小组,分别奔赴宁波11个市县区的30余个村庄,开展以宁波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的新闻调研大型实践活动。活动结合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特点,形成富有创造性、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模式,为全国新闻传播类院系学生的社会新闻实践树立了一个样板,同时使浙大宁波理工学子走进基层蔚然成风,在同学们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活动取得了实效。此次课外实践作品《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行走的新闻”报告(乡村卷)》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2008年“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社区,其成果《宁波:30个社区的30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行走的新闻”报告(社区卷)》已于2009年3月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也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得到了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和宁波市委副书记唐一军等领导以及团中央等中央机构的好评,新华社也播发了题为《新时代大学生:“行走的新闻”彰显社会责任感》的宣传报道,向全国推介“行走的新闻”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和宁波市的具体实际,设立了液压与气动机、电系统设计与控机电系统性能分析三个发展方向。机电专业知识涉及面很广,但其基础在于“机”。因此,分院依据特色在培养中注重拓展学生的电类知识,特别是控制模块的应用能力,强化操作,确保毕业生必须达到社会上认可的基本技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分成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以理论验证型为主的基础课和一些与专业关联度较小,或一些院级或分院竞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以培养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与就业接轨为主要目的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同时也包括由企业提供有关的实训题目,学生顶岗实习、在厂进行毕业等。通过学生与厂企的紧密结合以获得更为直接的、更接近实际工作的训练。
市场营销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主要是设立三大实验班。创新创业实验班起到的是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其他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南苑管理班每年举行的技能挑战赛将作为实践教学的探讨平台。经营管理沙盘体验班是管理分院的特色,班级每年面向全院举办一次沙盘挑战赛,来自各分院的经商能人各展所长,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探讨与交流。在教学计划的修订方面,分院实行了公共课的整合、专业课的拓宽以及实践课的强化,设计了公共平台课、营销专业课和实践训练三大课程模块。实践训练设计由原先的24学分调整为32学分,增加了ERP实验与营销策划报告两大课程内容。此外,分院开设的第三轮实践教学选修课还计划启动实践探讨性课题,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管理分院在课题方面有两个拳头产品:一是加强外向能力的商务英语,让学生做到大学四年英语不断;二是体现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建设,建立以ERP企业管理信息为基础的平台特色,培养学生的商务活动能力、市场分析与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创业设计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上适应信息化管理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分院对《市场调查和预测》、《广告与品牌管理》、《营销渠道管理》等7门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每门课程将增加1~6个不等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在理论课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对《市场营销》、《消费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和《经济法乙》四门课程进行改革。除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课程体系的安排外,管理分院还加强了实验与实践教学。在实验方面,进行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教学,并开发、引进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服务经济的创新之举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开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整体推动了学风、教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随着实践教学体系的全面建设,反映业界最新动态的课堂内容得以重新整合,以互动、仿真、实战为要素的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深化,以师生得实惠为目标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得以大刀阔斧开展,学生从接受填鸭式知识灌输的课堂转向了能够实际动手、自主思考、合作研发的实践学习。合理减少课堂理论学习时间,增加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和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了学习风气,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来。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2008年学院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国际奖项10项,亚洲奖项5项和国家级、省市级奖项120余项。
学院裘剑波同学所在的课外实践小组的实践工作取得了实效,为宁波慈溪一家电器厂赢得了3份超百万高额订单,这正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案例的体现。金山软件公司连续五年团购我院毕业生,是学院倾力支持ACM程序竞赛团队的结果。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使得学院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宁波市行业发展需求,实现了学院现有专业配置形成两个特色人才培养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链是学院整合各分院、专业现有资源,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两条人才培养链。在各课程、专业实践项目的统一整合下,学院的相关专业全面统整和纳入到两条人才培养链,通过工程训练、综合训练、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来推动区域型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两条人才培养链的实施成果直接体现为大批熟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具备地方某一行业发展所需技能,适应宁波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型社会紧缺人才。
学院建立的“学院重视、教师提高、学生受益”的“三主体共发展”模式,有效实现了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与宁波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既能够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得到区域内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得到在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践项目建设等方面有力的支持,也使学院教师始终站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前沿,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对外服务能力,加快学院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成功打造了特色实践教学服务平台。学院与宁波市有关部门、单位合作,相继共建了鄞州区工业设计研发中心、浙江大学国家力学基地宁波中心、国家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中心、宁波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宁波市传媒与文化产业基地、宁波市广播电视监测评价研究中心、宁波市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现代金报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成立了28个A类研究机构和21个B类研究机构,使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拓展了学院服务宁波社会的力度和深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分析思考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原因,不难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师生同受益共进步的发展理念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体系的构建原则、管理模式、保障机制等都是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的长久动力。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一是明确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落实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出发点在于搭建一个凸显实际应用,提升实践能力,成效卓著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
二是切实可行的特色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覆盖学院、分院、教师、学生四个构建主体的协同努力,学院在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师资培训等方面配套支持,各教学单位落实和修订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并最终将改革成果体现在第二课堂、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师自身发展中,实现学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科竞赛建设成果的突破,达到学院整体学风、教风、实践风的优化。
三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成功离不开科学严谨的“三横两纵”特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学院通过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依托课程、专业、产业实践三大平台,建立起“三横两纵”特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推动了学院、教师、学生三个构建主体的协同发展,顺利实现了学院内涵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共性发展。
四是有力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保障机制。《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行为规范》、《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违纪处分实施办法》、《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生活园区文明建设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业绩计算与奖励办法》、《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实施办法覆盖了学院教学、发展的各方面内容,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更好地激励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五是激励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业绩导向指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专门出台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评价办法》,对学员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客观的评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业绩是一种奖励提升性的柔性指标,使教师的课内外实践指导工作投入得以合理的体现,同时也为教师争取更优的评价结果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业绩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评价范围。
六是实践教学体系确立以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为核心的教学内涵建设思路。如Sun-Java授权培训中心、Orical授权培训中心、达内科技Sun-Java软件实训就业基地等国际高端培训机构相继在学院落户,也将学院特色实践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入推进。
七是服务地方理念引导下的校地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学院始终把服务地方能力建设作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抓手,大力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交流,积极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地方能力,积极响应和主动融入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学院相继与北仑区、鄞州区等县(市)区政府在科技、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8年8月,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深入开展宁波市文化产业调研活动,响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掌握了宁波市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和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切实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
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探索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的道路还有很长,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领域还很宽,空间还很大。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将会应对形势,健步跟上,超前谋划。我们有理由相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这所年轻的大学会越办越好。